小儿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

小儿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

概述:过敏性肺炎(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)是一组由不同致敏原引起的非哮喘性变应性肺疾患,以弥漫性间质炎症为其病理特征。系由于吸入各种有机物尘埃,含有真菌孢子,细菌产物、动物蛋白质或昆虫抗原的有机物尘埃微粒(直径<10μm)所引起的超敏感性反应引起。因此又称为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(extrinsic allergic alveolitis)。1932年有人首先提出农民肺,是由于暴露于发霉的干草所致。最近更广泛地用免疫学技术,观察不同抗原和不同暴露情况的各种类似疾病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随着感染性疾病的控制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,在全世界范围内过敏性疾病呈逐年增高趋势,已成为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全球健康问题。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在世界首个过敏性疾病日,公布了在总人口达12亿的30个国家所进行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:22%(2.5亿人)患有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,如过敏性鼻炎、哮喘、结膜炎、湿疹、食物过敏、药物过敏和严重过敏反应等。过敏性疾病患病率的迅速增高已达到某种流行病的程度。这些疾病的增多与长期和持续的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。西方国家,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患病率近40年内迅速增加,欧洲普通人群过敏性疾病流行病调查开始于19世纪初,其患病率在19世纪20年代低于1%,工业革命以后开始上升,50~80年代逐渐上升,80年代以后显著上升。尽管我国尚无全国普通人群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的统计数据,但是临床上发现过去10年内一些较发达地区儿童的过敏发病率也成倍的增加,过敏性鼻炎,过敏性哮喘已成为儿童非感染性呼吸道疾病中最常见,影响生活和学习最大的原因。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,全球约有1.5亿人患有哮喘,其中50%以上的成人及至少80%的儿童患者均由过敏因素诱发,每年有18万多人死于哮喘。
    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是与遗传、感染、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的由特异性变应原所致的Ⅰ型变态反应。吸入性变应原主要有尘螨、蟑螂、花粉、猫狗毛屑、真菌。另外食物、气候、感染、运动、情绪和精神因素也可导致发病。

病因

病因:本症是一种免疫性疾病,引起超敏感性肺脏炎的有机物尘埃较常见者有以下几类:
    1.嗜热性放线菌  来源于发霉的干草、甘蔗、室内增湿器、空调器等。
    2.真菌  如曲霉菌、链格孢属等,来源于大麦、木纸浆等。
    3.动物  如鸟、啮齿动物等,来源于鸽子,长尾小鹦鹉、斑鸠、鼠等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许多因素决定有机物尘埃吸入的性质,首先是宿主的反应性。变应性个体对有机物尘埃起典型的Ⅰ型变态反应,出现特异性IgE皮肤敏感抗体,而非特应性个体则由有机物尘埃引起Ⅲ型变态反应,沉淀抗体是其特异性改变。第2个影响反应的因素是抗原的性质和来源,可能最主要的是尘埃微粒的大小,进入肺泡的最大的微粒为4~6μm,如多数是10μm以上的微粒,它们挂在上呼吸道,就没有足够的小微粒达到和损伤肺泡。第3个因素是暴露于有机物尘埃的情况,严重但间断暴露者与不太严重的长期暴露者的临床表现不同。
    一般认为是Ⅲ型变态反应(由于免疫复合物的沉着),但肺活检未发现Ⅲ型变态反应的组织损害所特有的肺血管炎,因此,有人支持Ⅳ型变态反应(迟缓反应)观点,因为它的组织学损害在急性期是以肺泡壁为主的淋巴细胞浸润,继而是单核细胞浸润和散在的非干酪性巨细胞肉芽肿,后期是肺组织纤维化和机化的阻塞性细支气管炎,与Ⅳ型变态反应一致。但亦有报告指出Ⅱ型变态反应及非免疫学机制均参与此症的发病。本病多见于吸入抗原3~6h后开始出现症状。6~8h达高峰,24h左右消失,如接触含真菌之稻草引起的“农民肺”,对鸟粪中动物蛋白过敏的“饲鸽者肺”等。有人报告患者组织相容性抗原(HLA)系统和过敏性肺炎的发生有一定关联。如“饲鸽者肺”多发生于白细胞带有HLA-A1.8者,提示有一个与组织相容抗原系统有关联的免疫反应基因存在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过敏性肺炎第一次发作易与病毒性肺炎相混淆,于接触抗原数小时后出现症状;有发热、干咳、呼吸困难、胸痛及发绀。少数特应性患者接触抗原后可先出现喘息、流涕等速发过敏反应,4~6h后呈Ⅲ型反应表现为过敏性肺炎。体格检查肺部有湿啰音,多无喘鸣音,无实变或气道梗阻表现。X线胸片显示弥漫性间质性浸润、粟粒或小结节状阴影,在双肺中部及底部较明显,以后扩展为斑片状致密阴影。
    急性发作时,末梢血象白细胞升高,中性粒细胞增高,但多无嗜酸性粒细胞升高,丙种球蛋白可升高,伴IgG升高。肺功能检查通气障碍、肺活量下降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呼吸、循环功能衰竭;肺的纤维化和通气功能不全;全身性血管炎或血清病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    1.常规化验  常规化验很少有诊断意义。急性发作时,末梢血象呈白细胞升高(15~25)×109/L,伴中性粒细胞增高,但多无嗜酸性粒细胞升高。
    2.免疫学检查  可用于单纯的Ouchterlony双相凝胶扩散技术检测,血清中发现有致敏原之特异沉淀素IgG,有助于诊断。但大量暴露于致敏原无症状者,也能有对特异抗原的沉淀抗体。  丙种球蛋白可升高到20~30g/L,伴IgG、IgM及IgA升高,IgE水平正常。血清补体正常,类风湿因子可为阳性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
    1.胸部X线  所见依据病型而不同,急性型常有弥散性小肉芽浸润的肺泡或间质性肺炎,亦可见小结状沉淀物。在慢性病例,浸润互相融合。X线改变—般在3~6个月后吸收,但重症者可持续存在。
    2.肺功能检查  肺功能检查显示限制性通气障碍、功能失常,包括肺活量低、肺顺应性降低、弥散能力减低,无明显气道阻塞及血管阻力增加。局部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,后者在运动时更为明显。

诊断

诊断:有赖于病史(包括环境因素、生活习惯及爱好)、症状、体征及肺功能改变。X线变化及免疫学检查,特别是血清中发现有致敏原之特异沉淀素,有助于诊断。
    对任何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患儿均应考虑其是否患超敏感性肺炎,应仔细询问病史,常能发现暴露于抗原后出现典型的症状和体征,而在回避抗原之后则症状可缓解。典型的病史,并证明有对一定抗原的血清沉淀素,即可诊断为超敏感性肺炎。虽本症患者均有直接对有机物尘埃的沉淀抗体,但沉淀抗体的存在不是本症惟一证据,因在大量暴露但无症状者,也能有对特异抗原的沉淀抗体。血清沉淀素一般是IgG,可用于单纯的Ouchterlony双相凝胶扩散技术检测,对某些病例小心吸入有机物尘埃气雾,有助于诊断。此时可能诱发典型症状,即在6~8h 后出现咳嗽和肺功能受损。对吸入试验必须严格掌握,如由于疏忽引起严重发作,应急用激素治疗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根据其非特应性IgE水平正常、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支气管痉挛等,可以除外Ⅰ型变态反应。
    过敏性肺炎第一次发作易与病毒性肺炎相混淆,注意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
    1.一般治疗  应立即脱离引起过敏的环境,避免与致敏原接触,急性病例常在卧床休息和支持疗法后缓解,本症不宜用脱敏疗法,因注射抗原可能与血清沉淀素形成免疫复合物,导致全身性血管炎或血清病。
    2.激素治疗  如肺部病变广泛可用激素治疗,泼尼松(强的松)1~2mg/(kg·d),连续1~2个月可使症状、体征及X线改变迅速消失。治疗2~6个月可防止肺纤维化发生。

预后

预后:如能早期发现,不发生不可逆的组织损伤,超敏感性肺炎预后良好。急性病儿如回避过敏原,肺功能即可恢复正常,但隐袭性或慢性病例,患者长期暴露于小量抗原,可能形成肺纤维化和更重的通气功能不全。

预防

预防:最好的预防是脱离引起过敏的环境,主要措施是脱离接触致敏原,让严重暴露者戴口罩。用高压和高温处理有机物,防止其生长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